2010年11月28日,這是我在臺東長假的第三天,也是這次假期的主要環節之一:第二屆「樂活臺東國際馬拉松」。
往臺東並不方便。要是交通時間算得準,最省時(也最貴)的方法是從香港乘飛機往到臺灣桃園機場,坐車到臺北松山機場後,再乘內航機往臺東。最便宜亦最耗時的是乘飛機往臺中機場,坐公車回臺中市區後再乘火車往臺東。然而錢與時間的最佳折衷,是先飛往高雄,再坐2.5~3小時的火車到臺東。
往返臺東的交通不便,另一意思是沒甚麼污染:清新的空氣、充沛而潔淨的水源、適中的氣候,還有面向太平洋,全臺灣最長的海岸線,堪稱為臺灣的後花園,所以農場也特別豐富,例如昔日作進貢用的池上米、香港稱番鬼荔枝的釋迦和金針花等。然而夜生活至於除臺東市區週五、六、日晚間稍繁華外,其他地區到了晚上七、八時後已變得人煙稀少,除了疏落的便利店外,其餘夜店欠奉。但若是需要思考,或是漫步聽海濤的,那麼信步即達的海岸卻絕不會令人失望。
這次賽事會記錄為我第四十個完成的馬拉松。雖稱為國際馬拉松,但參加者總數也不過1200人,對比同是2010年舉辦的第十四屆「渣打香港馬拉松」的60000人算是小規模。別忘記當年第二屆的「渣打香港馬拉松」也不過是6400人,賽事的人氣也要慢慢累積的。以臺東市才十萬人口,以及現有的交通網絡及住宿設施,相信參加人數近10000已是極限。回想我1999年才跑長跑數月便馬上報名參加了當年第三屆的「渣打香港馬拉松」,勇字當頭,完全不依循序漸進的章法。結果是全半程高速,後半段龜速,雖能在限時五小時內完成,但之後三天膝部的劇痛連下床也困難。
一如在臺灣曾參加過的長跑活動,七時起跑前總會有些健身導師在臺上帶領「暖身操」,難得是大部分參加者也很配合地跟著動作,當然也有些邊暖身邊替臺上暖身導師打分數的。然而,我倒沒予臺上活力與熱情十足的小妹們太多的注目,因為比賽時我會摘掉眼鏡,去除束縛。還好早已習慣了「近的不成問題,遠的不必看得太清楚。」這模式。
當大家還在暖身操的時候,有部分跑手早已溜到起跑線前,緊張與興奮的心情不言而渝。這次沒有邀請的精英跑手,或許應該說,男子總冠軍三萬元臺幣不足以吸引外來的精英跑手,但這反替其他跑手帶來了奬項的冀望。沒有早早混在起跑人群中,而是到會場四處抇照。攤位前的人龍、起跑線前跑手的緊張、臺上臺下的熱鬧,還有會場四周,這時刻沒拍下,比賽完成後情景便會很不一樣。
除非在起跑至於我這類不同文化的外來客,總是欣賞過注意力還是會的是與之前我所有完成的馬拉松相比,這次賽事於我最大的意義是放棄了跑了十二年的跑姿,轉用祇練習了兩個月的另一種跑姿來正式比賽。自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