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/2 這本來平靜的星期日黃昏,隨著菲比來的電話,變得「忙碌」起來。她一口氣讀了多個她口中的舊同學名字,愈說愈興奮,可是還是給我澆下冷水,因為當中沒有一位是我認識的。也難怪,名譽上雖是「牛天」師妹,但畢竟相差很多屆,祗是在認識後偶然說起,才知屬同一母校。也因她熱切推介,瀏覽了已更名的母校網頁及校友留言板,知道 20~21/2是「牛天」四十週年開放日。
其實一月底時才與昔日小學同窗久別後首次見面,當時問及「牛天」清拆後的下落,都沒有人知道,似乎也沒人搜尋過相關網頁。
能夠與超過十年沒見面的小學同窗重聚,還得靠點機緣。 兩年前回舊居晚膳後在街上與Patricia重遇,交換了電話外,後來我卻輾轉遺失。幸好Patricia仍留我的電話號碼,才能在兩年後與更久沒聯絡的昔日舊友聚首。那晚短短的兩個多小時,十位同學的出席,已近當年小學畢業人數的四份之一,時間相隔這麼久遠,能夠這樣會面是極其難得的。假如能建立一個網誌,讓大家可交流訊息,這樣便不用每次通消息時均寄出十多封電郵了。
由於農曆新年前後的忘碌,網誌一事便一直放下,直至年中「牛天」四十週年開放日。在參觀過已「消失」的母校、拍攝了「牛天」開放日照片,加上四月底十多天的長假去整理,終於把網誌架構完成。在開始這網誌設定前,一些我瀏覽過的網站便是用網誌樣板製成的,其中有跑步網站、照片發佈站、發表個人意見及評論的,還有民宿及細小規模的酒店,客觀的事是網誌數量的增加。當中你可選擇創建亮麗、樸實、或是能反映個人風格的網站外觀及內容。網誌所用照片源自今年五月假期在嘉義農場所的拍照片。嘉義農場位於曾文水庫旁,面積四十多公頃,往返農場與嘉義火車站的公車行車需時兩個多小時,而且一天祗有 6:20及 16:00 兩班,完全可施施然安排行程。那天我閉目躺在草地上,感受著在湖光山色的寧靜中,悠閒的思緒下選擇了網誌的圖像及名字。
網誌的好處是不需甚麼專業技術便能架構好,而且可以讓訪客留言,功用有如聊天室及討論區,彷如多人同步溝通。但對於懂得網頁編寫語言的人來說,卻顯得有點不夠專業。懂得運用 HTML、Javascript、PHP、Ajax、Java,再加上一些工具軟件如 Dreamweaver 等,造出來的版面會遠比網誌提供的樣板豐富。除了外觀除,若交由專業人士評論,很多網誌內容也可有可無:有都錯誤曝光的照片、沒有主題、沒有美感的構圖和角度;提供的影片和音樂大多是粗糙的製作;話題更有不少是胡址的、不盡不實的,粗鄙之餘更含有大量錯別字、自創的文字句子,和不合文法的詞句,沒有閱讀價值,與文學更沾不上甚麼關係。但在好的方面看,網誌是讓人表現自己的平臺,對增加個人自信有正面的功用。
然而致命的是,很多網誌發表的文章是源於抄襲:祗要你用搜查器找些字眼,很快便會找到措詞一模一樣的文章,在不同的網誌或是網站的討論區出現。很多網誌或網站討論區、留言板的管理人及發表者,找到合用的文章便在鍵盤按幾個鍵把內容據為己有,他們沒經過分析和查證,便繼續把這些盜來的東西複製散播,儘管這些資訊可能是全無價值的垃圾,或可能是有機心者蓄意的散佈的。對於這種業餘文化發展方向,基恩在「你在看誰的部落格」一書中,便警告說:在網上胡扯、剽竊、沒經過分析驗證、沒有價值的資訊不斷的增加的趨勢不變下,最終將令資訊真偽混亂,文學、音樂等所有創作步向死亡。[1]對於有撰寫網誌的人,請務必抱著:「用自己的文筆去寫,資料要查證,引述他人文章便要指明出處。」不要以互聯網之便,摧毀人類長久建立的文化。
參考來源
- Keen, Andrew (2007). The Cult of the Amateur: how today'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. US:Currency. [安德魯.基恩(2008)。你在看誰的部落格。尤傳莉譯,臺北:早安財經文化]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