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在330反黑箱服貿前 (30/03/2014)

  今天有人以【親撰"懶人包" 彭淮南:服貿要簽!】[1]作贊成服貿的論點,我想指出單靠「懶人包」下判斷的謬誤,以下蒐集了其中針對彭論點的作參考:
  1. 祇針對開放項目多少不能作計算,例如中國開放某項產業,而又是其求過於供的,祇能算是滿足其市場需要;若臺灣開放的項目國內市場已近飽和,中國外來資金必然衝擊原有行業。[2]
  2. 投資中國的都是些跨國企業,中國開放項目令他們擴大市場,自然受惠。但臺灣市場相對小,開放項目若在市場已趨飽和,便會做成削價競爭,最後原有行業受到打擊,也加劇貧害懸殊。[3]
  3. 彭贊成服貿,基於市場定律,開放競爭縱然會影響一些行業,但在「下滲效應」(Trickle-Down effects)下,最終會有較多人受惠。但亦有認為這種看法行不通的,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·斯蒂格利茨,[4]回看近20年開放市場後,做成貧富懸殊急劇增加,便是是推翻此看法的的客觀數據。
  4. 電訊、報刊、出版對中國是具統戰價值的行業,以資金控制了這類媒體,發放似是而非的新聞,足以影響臺灣政局及每項決策。相反,這類項目不是不開放,便是受制於中國現有的相關法規。臺灣無法透過這類渠道,發放可影響中國的信息。[5]
  5. 所謂得益不能單看經濟,仍要衝量對社會、環境、文化等帶來的衝擊作衡量。[6]現在向中國出口已佔臺灣40%GDP,[7]服貿通過祇會更大。不是透過市場轉形,而進一步在經濟上倚賴中國,是進一步提高風險。所以也說明為甚麼社會學家反對服貿者。
  6. 也是最重要的:不可以完全相信有官職的,他們立場其實便是政府立場;他們背後考量的,與市民並不一樣。要自己掌握未來,是需要比較不同資料來源,再看看不同觀點,不能按官方看法下定論。

參考來源
  1. 親撰"懶人包" 彭淮南:服貿要簽!(2014年3月27日)。華視新聞資訊 [影片]。檢自:2014年3月27日,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rH2iEb3fgY&feature=youtu.be)
  2. 張時健(2014年3月28日)【比服貿更快更有效:傳媒事業自由化及其不發展狀態】,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。檢自:2014年3月29日,網址:http://www.civilmedia.tw/archives/16973
  3. altus0501(2011年7月22日)。全球化的衝擊是兩面刃........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上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。痞客邦 [網誌]。檢自:2014年3月29日,網址:http://altus0501.pixnet.net/blog/post/34515045-全球化的衝擊是兩面刃........未來掌握在我們
  4. Joseph E. Stiglitiz (2012). The price of Inequality. New York - London: W.W.Norton.
  5. 服貿允陸資經營第2類特殊電信 學者憂資安威脅註(2014年03月29日)。臺灣蘋果日報。檢自:2014年3月29日,網址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politics/20140329/369400/7/%E2%80%8B服貿允陸資經營第2類特殊電信 學者憂資安威脅
  6. 林慧貞(2014年03月29日)。經濟不只GDP,印度學者Kumar問馬總統:你懂不懂經濟是什麼?上下遊新聞。檢自:2014年3月29日,網址:http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48638/
  7. 台灣經濟(n.d.)。維基百科。檢自:2014年3月29日,網址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台灣經濟

兇殘的臺灣警察 (26/03/2014)

  3月23日晚上看到臺灣民視與壹電視新聞直播,畫面看到的是在行政院被警察暴力驅離的學生。學生坐在地上、沒有武器,接著是尖叫聲,學生同聲叫「記者留下」,但記者被警察驅走,意圖明顯是不讓拍到之後的血腥畫面。在行政阮外圍記者仍能捕捉的畫面,都是被打得血流披面、有些是一起摻扶走出來、有些已不能動摻扶出來,由兩個同樣受傷的人摻扶走出來,有些是被丟出來。我沒說錯,是丟,完全不顧學生的死活。我認識的臺灣社會法則,毆打體力較弱女生都是欺凌,但3月23日晚上,女生也一樣被棍毆。警察的人格竟然如此墮落?

  當晚學生手機拍下的現埸片斷,每上載至Youtube等網路媒體,都馬上被大量的檢舉而導致被刪除,反影有一群人蓄意把警察的暴力隱藏,配合早上行政院長江宜樺宣稱警察「拍拍肩」的柔性清場,再利用一些配合政府的傳統媒體,把學生說成非法、暴力、破壞者,但這幾天新聞工作者的努力,當天真相已漸漸還原。以下兩篇是我印象深刻的:

【血染政院!警強勢鎮壓 女學生憶淚崩】 當事人當晚被暴力驅離,目睹同伴同時被五、六個警察用棍毆,被驅離後(其實是被一位仍有良知的女警護出來),至今無法擺脫當晚夢魘,時而把自己關在廁所裡哭。( http://www.nexttv.com.tw/news/realtime/social/10991709/血染政院!警強勢鎮壓 女學生憶淚崩 )

【那一夜,美女律師肉身擋警棍 法袍沾血】 27歲的律師羅婉婷,當晚得知有學生攻佔行政院,決定與其他 20多名律師前往現場。她看到的是被警察打到不能動的,還被踹幾腳;有被勒住脖子,連拖帶拉,有頭在地上被硬拖的;有不能動的便被丟出來。因為穿著律師袍,警方不能對律師太過份。她就是這樣用她的律師身份救了些學生。(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politics/20140325/366958/8/【獨家】那一夜,美女律師肉身擋警棍 法袍沾血)

  那一夜,保護學生的是律師,還有義務到場的醫生,警察才是暴民; 那一夜,在場的學生、群眾、律師、醫生,還有仍有良知的一些警察,目睹的情景都會帶來心理創傷後遺症,因為他們不能相信這些是竟會出現在2014年的臺灣。如有看到此文的臺灣朋友,若你們有當天在場的,希望都能夠好好關心當晚受創傷的人。

權力的傲慢 (24/03/2014)

  以下名詞均會用臺灣朋友明白的稱呼,以示對他們在這次反服貿的敬意。

  昨晚我一直以行動電話,收看民視及壹電視新聞直播,直至早上,我選擇「罷工」,還會有心情工作嗎?

  在暴力清場展開初期,電視上我看到有被打得血流披面,相對沒有武器的民眾,暴力明顯過度;有用擔架架出來的,看到傷者已是一動不動;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說警員遭咬傷,我看到的是兩個警員拉著學生雙手在地上拖,怎麼咬?江宜樺早上說沒有用暴力?看看這些畫面,便反影他是騙子。

  接著民進黨的謝長廷及蔡英文到了現場,與學生一起,再接著,媒體記者被趕走,明顯是為了接著不會被拍下的血腥畫面。下段是我在3/24早上3:00~4:00在Facebook,由一個在現場出來的女生說的,我相信她的描述,因為當時情況,她沒有時間去編故事:「抗暴警不由分算,就用棍向學生身上扎,一打便十幾棍,包括頭部,直至學生不能動為止;女生也一樣遭到相同對待,一來二話不說便打;警察蓄意用盾牌砍學生的腳…。」於是,我明白為甚麼後被驅出來的,為甚麼看來都是那麼衰弱,為甚麼有些必需互相扶持才可走出來。

  清場是否必要?江宜樺:「因為明天要辦公。」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:「桌上的太陽餅被吃掉了!」他們這些對白告訴你,在他們心中,工作比做成學生受傷重要;太陽餅比重創臺灣下一代重要。甚麼是這些官員心中價值?應該很清楚罷!

  2006年9月9日至10月10日施明德發起了針對陳水扁的貪污,發動了多次抗爭活動,人數由30萬至150萬。你有理由不喜歡陳水扁,但他沒有像今天的馬英九、江宜樺一樣,使用抗暴警以暴力對付示威者。今夜令我聯想起威權時代的臺灣: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,或是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,臺灣前人用性命用血換來的民主,因馬英九而亮起紅燈。本文我沒有用總統來總呼馬英九,因為他不配,甚至連當臺灣人也不配!

  現在還不清甚麼是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」(ECFA)的,請好好查一查,不要活於不明不白。請看看學生們,他們刻意與藍營綠營切割,被免訴求的焦點模糊;請看看那些聯署反「服貿」的大學教授及專業人士;請看看身受其害的前車--香港,每位在這裡的留言。獨裁的警鐘已響起,臺灣的朋友,你們現在還有力改變的,別到了失去後才追悔。

民眾遭驅離跌倒受傷相擁哭泣
照片來源:【驅離】警方政院驅離 學生受傷流血破頭照片。臺灣蘋果日報,檢自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politics/20140324/365766/1/

審判 (24/03/2014)

  2014年3月24日 3:20,我無法入睡,因眼睛一直盯著直播的臺灣新聞:很多手無寸鐵的群眾被打得血流披面,現場不斷傳出尖叫聲,女生也無幸免。這真是我認識的臺灣嗎?

2014年2月,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因為親俄與親歐的爭論,總統背棄了原打算與聚盟的協議,選擇親俄,結果引發大規模抗議。政府以槍手射擊抗議群眾,做成多人死亡,最後引發更大的抗爭,最後政府垮台。2014年3月24日,臺灣總統馬英九因為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」(ECFA,下簡稱「服貿」),一項受爭議被認為「親中賣臺」的協議,因為馬英九以行政手段繞過立法院,強行通過引法了學生先佔領立法院,再佔領行政院的行動。

  事情愈夜,受傷的人愈多,因為知道子女受傷而跑到現場的人便更多。仇恨的力量是很大的,假如有人以流血解決事件,換來的必然是更多的流血。在我心中另一感慨是,權力是否必然令人變成這樣?我的答案是不:有人知自己生命的任務而知所進退,如前南非總統曼德拉,雖死卻仍受尊重。但今夜,臺灣的領導人是選擇了如亞努科維奇的路。看到今夜的畫面,看到今夜的畫面,我祇希望對馬英九及江宜樺的審判快點來。我沒有稱馬英九為總統,因為他不配,他甚至連做臺灣人也不配。


照片來源
  1. 【驅離】警方政院驅離 學生受傷流血破頭(2014年3月24日)臺灣蘋果日報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politics/20140324/365766/1/

不要在圍觀的人群中 (20/03/2014)

  10억,中文名稱《百萬生存遊戲》(英文「A Million」,或譯作《十億韓元》、《十億》)是2009年的一齣韓國電影。此劇較熟識的演員,有演過《這該死的愛》、《我的女友是九尾狐》的新慜娥,還有《意外的人生》、《第一千個男人》的李天熙。內容說八位參加者為了豐富的獎金,參加了全程網路直播的生存遊戲。遊戲在澳洲的荒島進行,他們必須橫跨大海、穿越沙漠、挑戰叢林,到遊戲賸下的最後一人,便可得到十億韓元。在主導遊戲的導演精心安排下,遊戲者為了生存被迫互相殘殺,最後除了一人,所有參加者都已死亡。劇情大部分情節是放在導演如何煽動參加者間互相殘殺,令參加者認為了生存與金錢,這一切可以視為理所當然。例如會把一切合理化,令參賽者用「理智」告訴自己:救不活的人便要放手不管,還會阻止不放棄援手的人,讓冷漠變得合理。

  然而,兩年前導演的經歷才是這個遊戲出現的原因:他的妻子在便利店舖遇劫,最後被殺,當時在場的八人,便是這次被「精心」挑選的八位遊戲參加者,雖然全部目睹事情經過,甚至兇徒及受害人便在身旁,卻選擇了躲開、裝作看不見、袖手旁觀、攝錄過程、晃著不動。被害人不斷求救,卻沒人喝止兇徒、沒人援手、連立刻按警鐘及報警也沒有。「導演」的目的,是透過這「遊戲」,讓每位當時的圍觀者,感受生命受死亡威脅時,那種完全沒援手的無助,就像他當年妻子的情況一樣。

  為自己能生存選擇令別人死亡,有些人或認為祇是因為勢不得以,但有更多情況下,是可以同心協力去換取更大的生全機會。在引致這遊戲的場景,這八位參加者的第一反應反影了他們內心的價值:逃避可能的危險,選擇了當旁觀者,反影人命是他們心中不是最重要的價值。你見到不公義的事情,會挺身而出嗎?還是拿手機拍下過程,然後第一時間把影片放上網,炫耀自己掌握到案發一刻?

  「圍觀的人多,援助的人少」…,願我們都不在圍觀的人群中。
照片來源: http://itviewpoint.com/files/attach/images/129/151/206/5a1ea229a3fecdb73a7eb295ad219c59.jpg

他們不是對科技無知,是意圖。(18/03/2014)

  對於「通訊辦」阻礙香港電視啟播,認為祇要超過5000定點接收便是違法,不需理會香港電視是否意圖辦室內電視。

  下圖是市面可輕易購得,售約HK$300的USB數碼電視接收器。插在手提電腦等有USB插頭的流動裝置時,可使用附送的伸縮天線接收。另一圖是裝置擷取的畫面。

  通訊辦辯稱「在行車時接收會因車輛速度或樓宇遮蔽而出現畫面起格甚至『收唔到』等問題而難以收看,就認為『無證據顯示[無線及亞視]正提供流動電視服務』」,[1]此刻又突然考慮意圖,說法前後矛盾,不單是「流動執法」,而是流動詮釋法律,無恥之極!

  至於2014年3月17日無綫「嚴詞斥責港視主席王維基轉移視線、罔顧事實,聲言公眾透過手機或流動裝置收看無綫24小時新聞台和myTV,只是經互聯網傳送,並非透過大氣電波播放。」[2]不是對科技無知,便是公然說謊。因為根本不需要進入網頁,用串流影音形式來觀看他們所謂的特定節目,而是用USB流動接收器作實時收看。

  無恥可以如此無底線,真是超過可想像的。

市面有售約HK$300的USB數碼電視接收器,這祇是眾多中的一款。

把數碼插進手提電腦等有USB插頭的流動裝置,安裝好軟件,便可使用附送的伸縮天線接收電視。

在電腦用USB數碼電視接收器的電視畫面

參考來源
  1. 【短片】【電視風雲】斥通訊辦雙重標準 陳志雲:「流動」執法荒謬(2014年3月18日)。即時新聞,香港蘋果日報。 檢自: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318/52294005
  2. 【電視風雲】無綫記者08年示範戶外用天線睇好清晰(2014年3月18日)。即時新聞,香港蘋果日報。 檢自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318/52294668

你穿甚麼跑鞋?(17/03/2014)

  跑步的朋友又有膝痛或足踝痛的,看到最近一些有關葡萄糖胺(包括軟骨素)對治療關節功效質疑的佈道可能很失望。近年閱讀的研究報告,似乎都是說:葡萄糖胺對治療關節無顥著功效。以下這篇是其中之一,因為附有參考來源,比起單以經驗敘述較可信。

【http://cfh.com.tw/ClassifyByDisease/骨科/Jun--2011/爭論: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有沒有效?.aspx】

  當然很難叫人完全放棄葡萄糖胺,既然無副作用,抱著「試也無妨,有效賺到」的心態也可以理解。雖然還需進一步的驗證,但綜合閱讀其他資料與經驗所得的結論是:
  1. 穿更多保護的防震跑鞋,無助治療膝痛。
  2. 完全不跑關節退化更快,害處更大。
  3. 減輕體重是令降低關節負擔的直接方法。
  4. 日常拉筋有助增加血液在膝蓋附近的供應,對膝痛有所幫助。
  5. 改用足中掌擊地的跑姿,減少膝蓋負荷。雖然不是治療,但可繼續長跑令膝痛不致惡化。
  下圖是我的第二雙 New Balance 赤足系列 BY2 路跑鞋,屬第二代,比起第一代那雙(轉跑姿後用了兩年,練習用,至今祇輕微損耗),每隻約190g,更輕而且更柔軟,鞋彎曲隨足踝而動,感覺不到鞋底的繃硬,在東涌東薈城Outlet約需$460。
  下圖另一幀是鞋身軟得可以摺疊的 New Balance 赤足系列 Hirez 路跑鞋,重量每隻約120g的,售價與 BY2 相若,適合已用中掌擊地一段時間的跑手。假如你是中掌擊地跑姿的,已經不用多說。若是有膝痛困擾而無法改善,可以試試轉換跑姿。至於跑鞋可沿用原本的,到習慣了新跑姿才購新鞋也不遲,因為赤足跑鞋是靠你的身體來調節擊地的力度,身體前傾、中掌擊地及膝蓋微彎,把受力點從膝蓋轉向膝蓋附近的肌肉,若用足跟擊地會因鞋的緩震不足而弄修膝蓋。

圖解世界資源真相 (05/03/2014)

  本書譯自《一目でわかる!: 最新世界資源マップ》,由「日本資源問題研究會」著作,2011年9月出版。中文版《圖解世界資源真相》,劉宗德譯,由臺北市大是文化出版,2012年8月26日初版,2012年10月19日初版3刷。銷售量除了反影內容吸引讀者外,我認為另一原因是書中的分析很易明白。書中有大量統計資料作論證,但以非研究人員亦能看懂的簡潔圖表來表達,因而擴大了讀者群。

  書中舉以能源需求作起點,為引至國際局勢轉變作序幕。所列舉的能源,包括石油、天然氣、煤炭、鈾、甲烷水合物,及生質燃關係著日常生活與經濟增長。就全球人口而言,2050年即將突破九十億,而資源卻一直消耗而減少。因此需求持續料上升。以石油為例,伊拉克戰爭後,石油價由1997年每桶14.39美元,到2007年已達100.06美元。石油價格的上升主要由產油國的供應不穩,及新興國家對石油的大增。在此情況下,各國均致力開發新能源,或搶奪已知的能源。而除能源外,新科技產品對於各種稀有金屬的需求,包括各種稀有金屬、貴金屬,和卑金屬等,是另一種資源戰爭。誰奪得資源優勢,足以改變現有國際政局。書中提到的資源戰包括:
能源
  1. 美國的爆頁岩氣革命:俄羅斯挾輸往歐亞的天然氣來要脅鄰國,但自氣美國使用頁岩氣(頁岩中提取天然氣),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從2009年起已超越俄羅斯,躍居天然氣世界第一大產國。在市場供求定律下,令天然氣價格下跌,已嚴重威脅了靠天然氣出口的俄羅斯,改變了俄羅斯以天然氣供應的優勢宰制周邊國家的優勢。
  2. 南海周邊的石油:中國跟鄰近的菲律賓、越南諸國的領土糾紛,爭奪的其實是南沙群島海底的兩千億桶石油。
金屬元素
  1. 稀土金屬[1]是輕稀土元素:鑭、鈰、鐠、釹、鉕、釤、銪,及輕稀土元素:釓、鋱、鏑、鈥、鉺、銩、鐿、鑥的總稱,共同點是高熔點、導熱性佳、高導磁力、能放出波長較短的光等。在電動車用的永磁馬達、風力機用發電機,節能燈泡都會用到稀土,目前科技大多無法以其他物質替代。中國佔全球97%的稀土生產量,日本則90%的稀土進口源自中國,而前蘇聯加盟國及美國的稀土蘊藏量加起來也祇及中國的一半,因而令中國能以低廉價格,在稀土市場上壓倒世界各國,取得經濟優勢,單就2011至今,鈰與釹的價格便升了五倍!然而隨著稀土價格的急升,美國重開稀土礦場,加上日本發現太平洋海底淤泥的稀土蘊藏量,可能比陸地蘊藏量高1000倍。美日歐各國的科技優勢,將改變中國在稀土資源上的優勢。
  2. 貴金屬:金、銀、鉑、鈀、鑽石。其中金、銀、鑽石有高度的貨幣避險意味,而鉑及鈀在工業用途上則最顯著。鉑用於對環境有友善的燃料電池的催化劑,[2]鈀則可用作燃料電池的輕化物。全球對環保的關注令這類貴金屬更勝從前。
  3. 卑金屬:鐵、鋁、銅、鉛、鋅、錫。單中國的不鏽鋼產量已佔全球36%,而且還要進口;銅是新興國家鋪設電線的必須品;鉛仍是大量需求於汽車電池上;鋁是輕車輛、飛機,以至手機及手提電腦的材料。即是說,卑金屬與工業生產及建築關係密切,然而在蘊藏量有限的前提下,各國也注重爭奪卑金屬資源,以保持經濟成長。
糧食水源
  1. 農產品:美國要求臺灣、中國等各國採購美國農產品,目標增加10億美元出口,創造八千個就業機會,農產品成為美國振興國內經濟的工作重點。
  2. 食水:水除了日常飲用外,生產不同量食也耗去相當的水,加上人口增長及農業與工業生產,耗水量一直緩慢增加。1950年全球用水量為1369km3,1995增至3752km3,2025估計會超過5000km3。再加上過度消耗能源的結果而導致的氣候變化,也令安全用水愈來愈缺乏。[3]
短評
  全書可發現有相當多涉及中國資源掠奪之處,事實上也貼切形容了現在中國與週邊國家的衝突:例如與東南亞週邊國家的糾紛、「釣魚台」糾紛、單方面設立「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」、「東海識別區」、「南海識別區」等,便與日本、韓國、臺灣、菲律賓、越南及印尼等引起嚴峻的衝擊。涉及東南亞以外的資源爭奪,包括介入收購澳洲礦場、收購美國及加拿大的石油公司。對非洲與南美諸國,積極展開「援助及合作」,例如收購巴西國家石油公司,涉及的還是資源。後兩者是金錢與外交政策的較技,前者則很有可能導致戰爭。

  若不從能源需求而轉以經濟角度,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,仍是倚賴生產廉價產品,以出口主導經濟增。遇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進口商品需求減少,中國所受的影響不會遜於歐美及亞洲各國。若經濟欲轉為內銷主導,反影貧富懸殊的堅民系數,根據2013年初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公佈,2012年達0.474(NN084,2013年1月20日),來自其他機構的調查資料卻推算達0.61(靳鈴涵,2013年1月19日)。無論兩者統計的差異為何,中國的貧富懸殊相對亞州及歐美工業國均最嚴重,但中國人均生產總值卻最低,這表示內銷主導無法維持中國的經濟。若因資源爭奪而出現戰爭,他國固然受損,中國亦無法全身而退。不是開發新資源,卻以資源掠奪方式發展將令國家走上失敗之路(Acemoglu & Robinson, 2012)。


相關資訊
  • 燃料電池(n.d.)。維基百科。檢自:2014年3月5日,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燃料電池
  • 科技專題:燃料電池的演進與原理介紹(2006年12月4日)。大紀元時報。檢自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6/12/4/n1544048.htm
  • 科技專題:燃料電池的種類與特點之(一)(2006年12月5日)。大紀元時報。檢自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6/12/5/n1545250.htm
  • 科技專題:燃料電池的種類與特點之(二)(2006年12月5日)。大紀元時報。檢自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6/12/5/n1546383.htm
注釋
  1. 稀土金屬,英文Rare earth elements (REE),是指元素周期表內的17種元素。
  2. Solid Oxide Fuel Cells,簡稱SOFC,中文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」毋需使用鉑,目前技術輸出功率較少。其中Ceramic Fuel Cells Ltd (CFCL) 早於1992已成立,生產用於家庭及公寓的原料電池。CFCL 網址:http://www.cfcl.com.au
  3. 海水化淡雖然可解決部份食水問題,但消耗的能源令氣候變化加劇,造成惡性循環。傳統的蒸餾法(Distillation)淡化耗25~70kW/m3。現最常用的兩種淡化技術,多級閃蒸(Multi-stage flash distillation)耗4~10kW/m3;逆滲透(Reverse osmosis)耗2.5~4kW/m3(Campis, n.d.)。
參考文獻
Campos, Carlos (n.d.). The Economics of Desalination for Various Uses.CETaqua Water Technology Center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rac.es/ficheros/doc/00731.pdf
NN084(2013年1月18日)。中國官方首次公佈2003至2012年基尼係數。中國新聞網(北京)。檢自:http://data.stats.gov.cn/
靳鈴涵(2013年1月19日)。官方基尼系數與民間數據相差極大遭質疑。北京晨報,引用於光明日報社。檢自:http://big5.gmw.cn/g2b/economy.gmw.cn/2013-01/19/content_6428607.htm
Acemoglu,Daron; and Robinson, James A. (2012). Why Nations Fail: The Origins of Power, Prosperity, and Poverty. New York : Crown Business. [戴倫.艾塞默魯、詹姆斯.羅賓森(2013)吳國卿、鄧伯宸譯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: 權力、富裕與貧困的根源。新北市 : 衛城出版。]
備註
沒標明來源出處或参考文獻的統計數字,來自「圖解世界資源真相」本書。

中國遊客在香港是否受歧視 - 2(03/03/2014)

客觀統計數字:
  1. 整體訪港旅客與中國旅客:2013年來香港遊客共5400多萬,中國遊客佔75%,達4000多萬人次。[1]
  2. 中國訪港旅客的經濟收益:四個主要行業:金融服務、旅遊、貿易及物流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,在2008~2012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。[2]

參考來源
  1. 香港旅業網 (n.d.). 過去12個月的統計資料,香港旅業網。 ([2014-02-26] http://partnernet.hktb.com/tc/research_statistics/latest_statistics/index.html)
  2. 政府統計處 (2014). 表189:四個主要行業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,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。([2014-02-29] http://www.censtatd.gov.hk/hkstat/sub/sp80_tc.jsp?tableID=189&ID=0&productType=8)

「反暴力,捍衛新聞自由」遊行123(02/03/2014)

這是繼上星期日的「反滅聲,捍衛新聞自由」遊行後的另一次同性質活動,這次是因為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,於26/02/2014遇襲,意圖殺害後新聞界發起的抗議活動。活動於政府總部集合,遊行至灣仔警察總部,活動之前一小還有默站。以下是這次活動的三則感想:

  1. 人數:記協稱13000人參與,警方則稱8600人,[1]兩者是3:2,但與上週3:1之比,[2]是近年遊行抗議活動公佈數字相差最少的了。這次記協稱警方「破天荒」由助理處長接收主辦者的訴求信件,警方的「高調」重視,是否是數字分歧的原因呢?主辦者在遊行終點派發的10000條藍絲帶都派光了(供參加貼在布版再送給劉進圖作慰問,見下圖),較後到達的也拿不到,那顯示人數必然超過10000,可能要待警方「更高調」的場合才有可能與主辦者報稱的人數一致。
  2. 獨家:大紀元時報一如以往般熱心派發(其實該報比從前充實及進步了)。該報2月28~3月2日周末版的報導說,是中共國安部叫香港黑社會出手殺害劉進圖,[3]目的是製造這國際關注的事件,令原在香港舉行的APEC轉往北京這國際場合上,給習近平難看。[4]簡單說,劉進圖遇襲被意圖殺害,背後是與江澤民派系與習近平派系的鬥爭。這報導與另一推測:明報與ICIJ合作調查中共高官離岸資產,[5]說法有很大差別。不過法輪功於江澤民上台時被迫害至今的,該報的立場令人懷疑他們的獨家有多可信。若讀者祇能讀沒有自由報導的報紙,也許才會體會新聞自由的可貴。
  3. 自發:在「反暴力,捍衛新聞自由」遊行同日,有網民發起「拖篋遊沙田新城巿」的反自由行活動。[6]兩者的分別是,前者捍衛的是影響香港更深遠的價值,後者是保衛與自己生活出現衝突的目前現況,性質與16/02尖沙嘴「驅蝗」行動、23/02旺角「拖篋佔領旺角」,或是早前的「光復上水站」性質相同。無論你是否認同後者的行動,但若就他們在捍衛自己原來生活方式這立場上,卻又難以否認他們有此權利。相比抱著事不關己、甚麼都不做而沉默的人,有一天他們失去了現在生活珍貴的精神與物質時,那是因果;至於那些祇想檢便宜而不願付出的沉默者,當他們失去所珍貴的一切,那是活該。
【反暴力】遊行促警緝兇,的士小巴聲援。
警方差勁不堪的安排:遊行人士眾多,卻擠在狹窄的行人道,結果單從政府總步經天橋過對面的馬路,便花了近個半小時,隊伍的最後,相信還得再花上一頁小時。
警察總部前,參加者把藍絲帶貼在布板上,聲援遇襲的劉進圖。

相關報導
  • 【反暴力】記協500人黑衣默站 拒向惡勢力低頭(2014年3月2日)。香港蘋果日報。檢自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0224/18636030
  • 【反暴力】遊行促警緝兇 的士小巴聲援(2014年3月2日)。香港蘋果日報,0302 19:51。檢自: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302/52240247
參考來源
  1. 【反暴力】記協指1.3萬人參與遊行(2014年3月2日)。香港蘋果日報,0302 21:26。檢自: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302/52240846
  2. 香港怒吼「反河蟹反滅聲」(2014年2月24日)。臺灣蘋果日報。檢自: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article/international/20140224/35660142/香港怒吼「反河蟹反滅聲」
  3. 兩會前夕博擊升級 前明報前總編遇襲險喪命江派黑道攪局(2014年3月2日)。大紀元時報,2014年2月28日至3月2日週末版。網上版檢自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hk/b5/14/2/28/191201.htm?p=all
  4. 明報前總編遇刺與李旺陽被害手法一樣(2014年3月2日)。大紀元時報,2014年2月28日至3月2日週末版。網上版檢自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hk/b5/14/2/28/191177.htm
  5. Who Stabbed Kevin Lau? Hong Kong's battle for democracy takes a brutal turn (2014, February 26). Review & Outlook (Asia), The Wall Street Journal. Retrieved from http://online.wsj.com/news/articles/SB10001424052702303801304579406842627487018
  6. 20網民拖篋遊新城巿 高叫:愛祖國 用國貨(2014年3月2日)。香港蘋果日報,0302 23:43。檢自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302/52240730

社會法則:評梁齊昕與黃秋生的謬誤(01/03/2014)

在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26/02被兇徒伏擊生命垂危後,在一片遣責行兇者聲音中,布兩編Facebook的言論甫刊登便受到熱罵,此兩編貼文分別來自梁振英的女兒梁齊昕:「我認為不用專家分析都知道,…襲擊與新聞自由究竟有甚麼關係?[1]另一編來自藝人黃秋生,批評別人對梁齊昕的斥責:「你班契弟又出嚟恰女人,…當你話人無知嘅時候,我真係想知你到底知幾多?當你話人冷血嘅時候,我又想知你到底有幾熱血?」[2]在此不想重複他人評論的觀點,祇想指出兩人的謬誤。

首先黃秋生說人是「契弟」,「契弟」一詞原用來論同性戀男人,他有何論點說別人都是「契弟」?說算是罵人的名詞,他可曾指出別人罵錯甚麼?說別人「恰女人」(註:「恰」字義是合適、剛好的意思,並非解作欺凌。)首先是意思不知所謂,請先好好學習中文,不要詞不達意。其次若是指「欺凌女人」,別人的評論與性別有何關係?女性便可以說話不負責任?女性也不會認同,那是侮辱其他女性!其次是黃秋生的二分法思維:不是冷血便等如熱血?不是無知便等如全知?需知大部份人均非處於兩極。不是熱血或全知便不能評論?別錯用甚麼聖經觀點,用這種思維邏輯,法官不能判案,因為他也是「罪人」;未生育過的女醫生及男醫生也不能進行婦產科手術,因為「你生過未?有甚麼資格接生?」

另一人物梁齊昕,我不想提出她與梁振英作關聯的批評,因為她已過18歲,要為自己行為負責。假如他認為此事無關新聞自由,她要用論據說明自己的觀點,而不是反叫人拿證據,這是社會法則(social norm),這既不是要控方提出證明的刑事法則(criminal law),也不是要辯護人反證的民事法則(civil law)。當見到人家出殯時,誰會在沒憑據下便說死者因為壞事做得多、是報應等話嗎?這便是社會法則下,傾向於同情死者或受害者家屬。若與社會法則違反的,便要提出其「獨特」意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,讓人瞭解,不然便會被認為言語刻薄,遭到臭罵甚至被扁一頓是自招的!而梁齊昕提出的說法,反影她本人那種自大、自以為是,她「不用專家分析都知道」,態度囂張令人討厭。至於黃秋生的謬誤,其實源於自己的思考方式。用性別衡量,女的便說成被欺凌者這類兩極二分法,而不是看內容來評論,被人臭罵也同樣活該。

相關報導
  • 香港蘋果日報 (2014年3月1日) CY女:杜汶澤先生,請問你是誰? 阿澤:我是個有良知的香港人!香港蘋果日報 ([2014-03-02]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enews/realtime/20140301/52237205)
參考來源
  1. 香港蘋果日報 (2014年2月28日)【短片】【劉進圖遇襲】CY次女質疑:事件與新聞自由有何關係?香港蘋果日報 ([2014-03-02]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40228/52236139)
  2. 香港蘋果日報 (2014年3月1日b)【梁粉?】阿澤斥CY女冷血 黃秋生回敬:我想知你有幾熱血!香港蘋果日報 ([2014-03-02]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enews/realtime/20140301/52237278)